
2009·云水僧·崇和下江南--追寻冶开和尚的足迹

常州天宁寺冶开和尚
冶开,名清鎔,江苏扬州许姓子,乃江都望族后裔。生于咸丰三年(1852),1922年卒,寿七十一。
冶开自幼多病,十一岁即承亲命而出家为僧。最初学习经偈,词义了明,行止气宇洒落,师祖运庵知非凡器,待之独厚。冶开亦感其恩德,奉之殷殷,情真意切。后结茅终南,一夕定中,恍然若有人告之曰师祖有疾,亟盼一晤,惊呼而省,疾行而归。祖一见冶开,病遂痊愈。而后,冶开先后游学杭州、普陀、天台诸名山大刹,十七岁受具足戒于江苏泰县祗树寺隐开和尚。同治十年(1871),参常州天宁寺方丈定念嗣法。定念圆寂后,冶开离天宁游方,至于镇江金山寺潜修。继行脚终南,居喇嘛洞中,与虎为邻,苦修三年,了无怪异。积时既久,冶开自忖,出家为僧唯以大乘佛法自度度人,岂可枯坐荒山以出世为终生事业?于是重返天宁寺,再易寒暑,众僧推举继天宁主席,时年三十九岁(1890)。冶开任天宁方丈期间,“造殿修塔,应念而成,勤劬九秋,因病告退,而皈依日众。”天宁也因冶开之力,一跃而为江南四大丛林之一。复兴之天宁,号为完富,尤为官府社会觊觎,自然也在庙产兴学风潮冲击之下。僧传云,天宁能“卒保无事,神之佑也,鎔之诚也。”神佑自是虚妄,冶开之诚,之努力,之声望,显然是天宁立于不废之地的佑护。
冶开日常随意宣示一切平等之法,凡遇学者入学,必深锥痛刮,故获其益者甚众。冶开常言:“具大慈悲者方能以毒棒接人。”尝有日本僧人自东瀛闻风而来,叩访冶开,赋诗说偈,谈经论典,下笔千万言,不尽其意。冶开初似不闻,终因其喋喋不休,缠绕无尽,而突然发问,“离却古人,何处是尔自己?试道一句。” 日僧辞穷。
冶开曾住杭州灵隐寺,于灵隐“特起大殿,使人敬仰。”1913年,冶开至上海,继八指头陀敬安和尚任中华佛教总会会长,并于玉佛寺创念佛堂,即居士念佛会,接引沪上学者、名流,为居士佛教推涛助浪。一时间缁素同趋,法缘云集。
冶开于天宁时,尝以一寺之力,创毗陵刻经处,历数十寒暑,刻大小乘经论774部,2469卷,数量远在金陵、北京刻经处之上。虽欠系统,且多错讹,但其于佛教文化之贡献,在近代史上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。
冶开生平尤致力于慈善赈济事业,直到年近古稀,乃创佛教慈悲会。他还亲自赴北方受灾地区,沿途赈济,“全活无算,明年苦旱,开复募金,一再济之”,受灾百姓,相泣于道,高声呼喊:“活我者,老和尚也。”而冶开“劳不告疲,人或劳之,则曰,此本分事,何足道。”冶开还捐资修建横跨运河的政和大桥,与钱振煌等名流合办平价售米等。另在天宁大面积植树造林,兴办义务小学种种,不胜枚举,不再赘叙。
1920年春,冶开于沪上开坛传戒,四众弟子,多达1500余人。同年夏,偶然风疾(脑血管病),治愈后闭门谢客,日诵华严四卷。两年后,1922年11月,旧病复发,至20日午时,瞑目趺坐而逝。据云,死后面目如生,膜拜而观者,每日数千人。
其嗣法弟子有月霞、应慈等。遗作《冶开鎔禅师语录》三卷。另,其弟子辑其事而成冶开年谱,文喧斐然,见重当世 。其与大定,虽相隔近二十年,却并称清末宗门两大巨擘,以威仪第一名扬后世,既在人为,也是时势使然。
行脚参学背景资料收集:
常州之天寧寺,本由寶華山香雪律師,弘揚律宗。自金山大曉實徹于乾隆年間,移住於此,始改為禪宗。古剎重興;規矩整肅,至今猶能與金山高旻並稱。維持臨濟宗之法脈;殆非無故也。茲略示其系統于下:
大曉實徹——納川際海——凈德了月——恒讚達如——雪岩悟潔——普能真嵩——定念真禪——青光清宗——冶開清鎔
以上諸師:著名者為達如、真嵩、真禪、清鎔諸人;達如著《語錄》十卷;輯《佛祖心髓》十卷;真嵩著《彌陀易解》一卷;真禪著《語錄》一卷。
清鎔,字冶開;俗姓許;江蘇江都人。十一歲出家。十三歲,依儀徵天寧寺師祖蓮安和尚。二十歲後,至常州天寧寺,參定念和尚,有省;道心堅固,惺寂自在,遂付法焉。嗣後行腳參方,遍歷普陀、九華、五台、終南、峨眉。三十四歲之冬,住終南茅蓬;忽夢師祖蓮安和尚有病;擬過冬,至春南歸;第二夕復夢,若至春,則祖孫不得相見;乃即荷一擔下山,不分晝夜,行四十八天,到儀徵謁師祖;終南至儀徵,相距數千里,其行走之神速,在清鎔自己,亦不知其所以然也。清鎔道高行潔,聞風而發心之居士甚眾;既為眾所信仰,故到處興復殿宇,不期而款集;如常州天寧之大殿、禪堂,太平寺之文筆峰寶塔,杭州靈隱寺之大殿,上海玉佛寺之唸佛堂;皆清鎔所興修。其于慈善賑濟事業,尤為盡力;年六十七歲時,值北五省旱災,猶親自北上,至災區放賑。民國九年庚申,得中風症;自後專誦《華嚴》,每日四卷,以為常課;至十一年冬,誦畢《華嚴》;預示逝期;于十月二十日入寂。年七十有一。
冶開與宜興海會寺妙參清虛、南京香林寺濟南清然、揚州高旻寺楚泉全振、蘇州西園寺廣慧圓德,同稱為清末江南宗門五老。重興寧波天童寺的寄禪以及湖南衡陽岐山仁瑞寺的恒志(1811—1875 )、江蘇句容赤山真如寺的法忍(1845 —1905)都是清末著名的禪僧。
青光清宗(生卒年不详) 清僧。里籍俗姓无考。名清宗,字青光。
出家后参谒常州天宁寺定念真禅和尚,并辅之数年,深受器重,嗣法为临济四十一世。清同治十三年甲戌(1874年),定念和尚偶示微疾,召集徒众再三申请精进之戒,且勉以未竟之事,挝鼓而退。命嗣法弟子青光清宗继主法席。师领众首严戒律,卒使道声,蔼著寺业,廓增四众,依报祖庭福德之恩。清光绪元年乙亥(1875年),寄禅敬安禅师过天宁寺时,因患小疾,师以礼相待,留住寺内,关怀备至,敬公为抒发感激之情,并作《客秋病中有感》一诗。光绪四年戊寅(1878年),虚云性彻和尚至天宁寺礼青光和尚,并在寺过冬。是年允天目西峰之请,师即退席赴之,其传失焉。
师圆寂后,塔建天目山西峰。
(最后更新时间:2009-01-20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